就业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质量>>就业政策>>正文
《中国交通报》记者专访马建校长 报道我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2013-06-24   宣传部

《中国交通报》记者专访马建校长 报道我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2013年6月24日

2013年6月18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力促毕业生充分就业--访长安大学校长马建》为题,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文章从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和发挥行业优势促进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报道了我校不断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强化就业教育,打造特色就业平台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中国交通新闻网等网络媒体转载了这一报道。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发挥行业特色优势 力促毕业生充分就业

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应对?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为此,本报专访了长安大学校长马建。

记者:长安大学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马建:长安大学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近些年,随着这三大行业的快速发展,我校学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今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宏观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学校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工程”,建立了就业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四位一体的校院两级工作模式。学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二级学院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牵头,主管领导负责,班子成员和辅导员责任到人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还动员和鼓励教职工利用出差、讲学、科研合作等机会拓展就业渠道,发挥校友会及校友的作用,实行就业目标责任制。这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参与、部门协作、校院互动”的就业工作局面。

围绕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学校形成了立足西部、依托行业、创新机制、特色发展的就业工作思路,实现了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的长期稳定。学校2004年、2008年两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教育部召开的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长安大学作为典型在北京主会场作了交流发言。近几年我校毕业生每年有8000余人,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3%以上。

记者:学校在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马建:2009年,学校提出了分阶段、分专业、全程化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多元化师资、多方式授课的就业指导方案。一是在师资方面,聘请企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各专业领域高层次专家为兼职就业指导师。二是分年级、分专业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三是改革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模式,一年级以专题报告和参观考察为主,二三年级以课堂传授和社会实践为主,四年级以专题报告和“一对一”咨询为主。四是在课程建设方面,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就业指导类教材。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研室,创办了个性化就业指导咨询室。

学校还不断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工作。2003年建成了就业信息网,每年能为毕业生提供2000余家用人单位、3万余个就业岗位信息。2007年,我校作为全国13个高校理事之一参与组建全国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拓宽了信息收集渠道,通过我校站点注册的单位超过2000家。此外,学校每年向全国企事业单位发送生源信息函件8000多封征集需求信息,供需比达1:7。

学校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不断完善校内招聘市场。每年大约有6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就业。

记者:学校如何开展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

马建:学校出台了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大力开展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的“一对一”帮扶。

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为毕业生设立100多个校内见习岗位。见习岗位主要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就业弱势专业的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时间1至2年。见习期间,学校为他们提供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本科生每月补助1500元,硕士生每月补助2000元。3年来,共有242名毕业生参加了校内见习。

2008年至今,学校联系华民慈善基金会,每年为学校100名困难毕业生提供每人5000元的就业援助。援助包括经济资助和就业指导培训两项内容。2009年至2012年4届受助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

记者:学校在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马建: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计划”,把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增长点,建立健全培训、保障、孵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启动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创新性实验比例,精心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培育和成果转化。学校每年拿出60万元支持学生申请专利,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社会调研考察等实践活动。

2006年学校出台面向基层就业奖励的文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参加支边、支教、支农、扶贫等项目。每年我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人数超过35%。学校积极落实好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学费和贷款代偿资助制度的有关政策。2009年以来共有1512名毕业生享受了学费和贷款代偿资助,代偿金额3000多万元。

记者: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部分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长安大学是如何处理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的?

马建:长安大学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规划,加强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实践,增强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努力把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提高专业建设绩效。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围绕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学校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预警机制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实行招生与就业的联动;对就业市场前景看好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市场就业基本饱和的专业,适当减少招生计划或隔年招生、停止招生。

记者:长安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大学,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促进毕业生就业?

马建:学校一直坚持依托行业进行人才培养,携手行业企业,打造特色就业服务平台。2006年,长安大学牵头成立了“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简称协作组),学校被选为理事长单位。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交通运输部人事劳动司共同指导下,协作组理事单位已发展到55家,其中教育机构7家、企业48家。我们以协作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共同参与、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每年我校有15%的毕业生在协作组单位就业。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协作组汇集的行业优势,与更多企业建立了长期就业合作关系。现在全校共有140多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记者:作为大学校长,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能否请您给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一些建议?

马建:对于学生个人,我想,第一要转变择业观和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一味地盯着大城市、政府部门,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多元化就业。第二,要提高能力,珍惜在校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归根到底,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基本保证。第三,要利用国家设立的各种就业项目,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行业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只要立足本职工作,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心尽责,平凡的岗位同样能成就精彩人生。

上一条:2013年国家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公告
下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关闭窗口